C.I. 溶剂蓝63 (C.I. 61520) 生产工艺 CAS号 [6408-50-0]
CAS名: 9,10-Anthracenedione, 1-(methylamino)-4-[(3-methylphenyl)amino]- 日 – 化审 5-3125.
发明者 : R. E. Schmidt 1901年。 专利:DE 159129. 生产工艺参考文献:CIOS XXXII-58, App. A,2; FIAT 764 – Sudanblau GN.
PB 74026, 2480-2481. Sudanblau GN. 国内有进口胶卷,未抄录。
PB 82233, 360-361. Sudanblau GN. 国内有进口胶卷,美国人标价2美元。未抄录(看过原件!)。
反应式:本人有加注。
国内专利 :CN 106748833. 2017年5月31日。
陶一敏 周利霞 杨庆水 (安徽清科瑞洁新材料有限公司)。 一种溶剂蓝63染料的环保制备方法。
实施例1: (a)向250 ml的反应容器中加入间甲苯胺120 g,在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1-甲氨基-4-溴蒽醌60 g,氢氧化钠30 g和硫酸铜0.4 g,随后升温至100℃,反应7小时至终点;
(b)将步骤(a)的产物降温至60℃,随后加入100 ml甲醇进行离析,搅拌后降温至30℃,经过滤,洗涤(用100 ml甲醇分2-5次洗涤滤饼,再用500 ml 60℃左右热水洗涤),烘干即可,得产品59.2 g,产率为92%,纯度为99%,洗涤废水量为600 ml。
实施例2: (a)向250 ml的反应容器中加入间甲苯胺160 g,在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1-加氨基-4-溴蒽醌60 g,氢氧化钠40 g和硫酸铜0.8 g,随后升温至130℃,反应4小时至终点;
(b)将步骤(a)的产物降温至70℃,随后加入150 ml甲醇进行离析,搅拌后降温至50℃,经过滤,洗涤(用160 ml甲醇分2-5次洗涤滤饼,再用500 ml 60℃左右热水洗涤),烘干即可,得产品58.5 g,产率为91%,纯度为99%,洗涤废水量为650 ml。
实施例3: (a)向250 ml的反应容器中加入间甲苯胺150 g,在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1-甲氨基-4-溴蒽醌60 g,氢氧化钠35 g和硫酸铜0.5 g,随后升温至120℃,反应5小时至终点;
(b)将步骤(a)的产物降温至65℃,随后加入120 ml甲醇进行离析,搅拌后降温至35℃,经过滤,洗涤(用150 ml甲醇分2-5次洗涤滤饼,再用300 ml 60℃左右热水洗涤),化工即可,得产品58.5 g,产率为91%,纯度为99%,洗涤废水量为600 ml。
对比例1: 本人理解应该是老工艺。
(a)向250 ml的反应容器中加入间甲苯胺40 g,氯苯160 g,在搅拌条件下依次加入1-甲氨基-4-溴蒽醌60 g,氢氧化钠60 g和硫酸铜0.8 g,随后升温至130℃,反应10小时至终点;
(b)将步骤(a)的产物降温至70℃,随后加入160 ml甲醇进行离析,搅拌后降温至50℃,经过滤,洗涤(先用160 ml甲醇分2-5次洗涤滤饼,再用1500 ml的染色洗涤),烘干即可,得产品54.5 g,产率为85%,纯度为97.5%,洗涤废水量为1600 ml。
学习与思考 :
本专利是用过量间甲苯胺(其熔点:-31℃. 沸点:203℃)为溶剂进行反应,而专利中所说的老工艺是用氯苯为溶剂进行反应,这样应该是先进的方法。本人要提出讨论的是1945年以前的德国生产工艺是什么条件下进行的?本人未抄录原件,但抄录有C.I.溶剂蓝11的德国生产工艺,而且已于2016年6月上网(是1-甲氨基-4-溴蒽醌与对甲苯胺的缩合反应),是以对甲苯胺为溶剂进行反应的,请读者对照一下(看不懂德文,可看英文,有中文译文和日文译文,但未抄录!)。
要思考的是:“日本人的借鉴与创新精神”。二战后,在1957年就出版了细田豊的《理论制造染料化学》,同时出版了《PB报告集录》,另一方面,把美国人公布的《特种文献胶卷》全部拷贝出版,我国是从日本转手进口的。他们在借鉴与创新精神下,制造出不少的“新的中间体”,“新的染料”(这在原版 Colour Index 中可以看到。)。而我们只是利用了英国人,美国人部分翻译出版的BIOS和FIAT(中文译文是在1996年,而且是非正式出版物)。“创新”应该是与“借鉴”有关联的,很高兴看到龙盛集团在Colour Index 上登录到第一个《C.I. 分散蓝381.》自己开发的产品(日本不完全统计,分散蓝是20个)。
本老人要说的是历史资料还是可以参考的!进口的那些胶卷,我说不利用真是有点浪费!
陈忠源 (一位还可以为你免费服务的老人!)2018年4月29日。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陈忠源化学文库.cn/Article.asp?ID=1000068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