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. I. 溶剂绿5 (C.I. 59075) CAS号: [2744-50-5]
CAS名: 3,9-Perylenedicarboxylic acid, bis(2-methylpropyl)ester.
物性: 具强绿色荧光黄色粉末,熔点205-2070C。 溶于乙醇,氯仿及矿物油等。
用途: 蜡制品着色,油品标记色,金属探伤色,塑料制品着色等。
生产路线:

生产工艺: (按CAS号分列)
[81-32-3] 苝四甲酸:BIOS 1484, 21. (是由德文摘译成英文)
“Persaeure” Crude & pure = Perylene-tetracarboxylic acid PB 70057, 8575-9 (1938年11月7日)
[2744-50-5] C.I. 溶剂绿 5: BIOS 987, 174. 提到 Fluorol “Green Gold”。 187. 提到生产工艺路线。
昆山县有机化工厂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“荧光黄颜料YTP – 1 中试报告“
染料工业 1978,1,27-31.
PB 70341, 13848-13861. Perylene carboxylic esters (Fluorescene Compounds) (1937年2月22日)
PB 70341, 13861-13874. New Research on Fluorescene Compounds. (1937年1月7日)
[6364-19-8] 苝二甲酸:Perylenedicarboxylic acid PB 70057, 8593-6 (1938年1月7日)
[47477-48-5] 苝二甲酰氯:见上述文献。
生产工艺文献评述:
“Colour Index” 1956年第二版已公开,它提到发明者是I.G.(大德)参考文献是BIOS 987, 174, 187.
世界染料品种 – 2005年,p. 987. 主要译自新版“Colour Index“,它不仅未提到1978年的染料工业,
更未提到1950年已进口的PB报告胶卷。PB 70341 (Reel C-12) 胶卷名英译 – Research Report on Dyes. 中国科学院收藏编号是MO 3431. 共1010页= f. 13225 – 14235. 沈阳院也有收藏。
国内全套进口PB报告的有二个单位,其中中国科学院有一套。问题是“染料工业“发表的文章未提到PB报告,它是按商品名Fixplast Fluorescent S 101 – Bayer产,剖析,合成和试制得到的。为什么不利用PB报告,至少可少走一些弯路并能了解产品的历史。
再有,例如,已故早期留学德国并到过I.G.(大德)的陈彬先生,在1947年编写过“还原染料“,当时PB报告未公开,然而,到1993年再次与赵维绳编写“还原染料”时,仍未提PB报告,参考文献中只提到二手资料BIOS和FIAT。其实,PB 73726 (Reel G-21) 共868页,中科院编号是MO4826,主要是多个还原染料的生产工艺规程。
最后,《染料工业》编辑部出版,张澍声 编译“精细化工中间体工业生产技术“ –BIOS FIAT PB Reporter
一书,前言说,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英,美,法,俄等国。。。,调査团中,根本上,无俄国。又说,发表的是德文,错了!另外,译文中有不少差错。典型例,p. 102, Sodium bisulfate, 亚硫酸氢钠,译成亚硫酸钠。
p. 109, Sodium hydrosulfite, 保险粉,译成亚硫酸氢钠等等。 以上仅供参考!